[编辑]电影八佰观后感个人心得感悟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电影八佰观后感个人心得感悟范文一
8月21日,电影《八佰》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银幕,点映以来,电影中平凡而无畏的战士保家卫国的决心点燃了无数国人的内心。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观影结束后,深深被影片中的党员精神所触动,强化了对初心和使命的感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此岸是战火硝烟,彼岸是夜夜笙歌,八佰壮士用生命诠释爱国初心。电影《八佰》取材淞沪会战的一役,影片用普通士兵剖开战争的另一个切面。在这些普通士兵中,他们有妻有子,有父母兄弟,有对平凡生活的挂怀,也有对残酷战场的犹豫挣扎。但面对保家卫国,他们挺身而出、无惧生死,用血肉筑成了一道堡垒,用血性和尊严让党旗在战争中飘扬。走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新时代需要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广大党员干部要做爱国主义的践行人,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职责和使命,立足好本职工作,做践行爱国主义的表率,奋发有为、奋勇争先,用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
在国难当头之际,他们挺身而出,这就是担当初心。这场战役虽已过八十多年,但通过电影《八佰》,我们再次深切感受了有名英雄和无名英雄的动人事迹。或许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但他们舍身取义、视死如归、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值得每位党员干部学习,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面对严峻复杂的革命斗争形势,正是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不怕流血、牺牲,最终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如今,2020 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脱贫攻坚年更是担当者的时代、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呼唤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党员干部。面对前进道路的困难和阻力,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争一流的胆气、迎难而上的豪气,真正做到在挑战面前迎在前、危机面前挺在前、困难面前冲在前、关键时刻顶在前,应对好脱贫攻坚发展的各种风险考验,在新时代中创造不凡业绩。
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家国安邦,要铭记历史,更要有奉献初心。电影《八佰》中的“八百壮士”抱着必死的信念,拼命守护位于上海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抵挡住日军多番进攻,尤其是四行仓库里的几个士兵从贪生怕死到英勇就义,从胆小畏惧到大义凛然。他们的转变是因看到了更多的人为此牺牲,感受到了最后的民族之魂。为此,他们选择用鲜血和生命换取国民撤退的时间。新时代催人奋进,新使命激荡人心。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电影《八佰》中的“八百壮士”为榜样,要把奉献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体现在把人民满意作为最好政绩上,以服务人民为标准,在本职岗位上做出奉献,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奉献初心、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电影八佰观后感个人心得感悟范文二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题记
等了这部电影很久很久,从去年删档到今年定档,看完之后,觉得这一年多的等待是值得的。一个朋友说:抗日战争中诸多战役都是极其令人悲伤的,但我一直觉得保卫四行仓库真的很触动我。也许在之前我无法理解,但看完电影之后,我懂了。
故事的主要人物其实是一群逃兵。这群逃兵大部分是新兵蛋子,家里都是农民,一开始以为上战场也只是打扫战场,不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当他们面对残暴的日本军队时,他们本能地选择了保护自己,选择了逃避。这之中有人在逃亡中失去了性命,也有人成功逃亡,更有人在血与火的磨砺之中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但就是这群小人物,将国人在面对生死,面对家国存亡时的抉择与变化体现的淋漓尽致。
端午,原本一个面对手无寸铁的日军都不敢开枪的新兵;原本一个一直想着逃离战火的农民;原本一个一心想要回到家里的孩子,在眼睁睁地看着无数战友在枪林弹雨中倒在自己面前;眼睁睁地看着叔叔被日军凌迟处死;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小伙子背着炸弹跳楼自爆。一次次死亡残暴地捶打着他稚嫩单纯的内心,终于,这个小伙子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最终为护旗为救队友而献身。“我在老家读过私塾,没去过县城,我就想看下上海长什么样子”、“我就搞不懂了为什么就要打过来打过去”、“我娘还在家里等我,你放了我吧,我想回家“你很难想象,一个如此天真单纯的甚至有些懦弱的孩子最后死亡时竟不再恐惧,只有平静。老铁,小湖北,其实都是这样的人。
老算盘,一个饱受非议的人物。他时时刻刻都想着逃跑回家,当然最后他也成功了。刚看电影时我觉得愤怒,这样的人怎配出现在如此英雄的电影之中,但后来,我动摇了。因为他像极了那一个个无缘无故被卷入战争的普通百姓,他从未经历过任何战斗,在战争面前,他认为自己是那样的渺小,多自己一个不多,少自己一个不少,但对于自己的家庭,他是不可或缺的一员。也许会有人说他自私自利,但这也是人的本性,我认为他并未做错什么,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有人选择忠,选择大家,也会有人选择孝,选择小家。平心而论,换作当代的我们,我们可能也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所以老算盘丰富了这部电影,让它不像其他抗战电影一样只为我们表现出战士的英勇决绝,也为我们表现出作为人子,人夫的犹豫与牵挂。
对于88师王牌军的战士,经历了专业的训练,经历了无数次战斗,他们勇猛无畏,他们视死如归。当老铁这个逃兵躲在一旁瑟瑟发抖时,一个身负重创的老兵躺在地上,求求他帮忙,但他并没有求他救他,而是让他补上自己的防守位置。作为团座亲信的七月哥,在对小湖北说:”我死了之后,你补上“的时候是那样的从容淡定。当将士们无力击破日军装甲,只得靠士兵用身子绑上大量手榴弹,跳楼自爆时的义不容辞。没有人害怕,没有人退缩,他们只有无尽的愤怒以及....无力回天的无奈。那自爆前一声声的怒吼穿破长空,震撼着租界中的中外同胞,也穿越时空,震撼着数十年之后银屏前的我们。
丈夫许国,实为幸事。但那时,我没有感到热血沸腾,我只感到悲伤以及愤怒,悲的是此战之后三十万国军在此长眠,他们也是儿女,也是父母,他们也有自己的小家,但此时,家破人亡!怒的是国民政府的软弱,一心寄希望于英美,外敌当前,却还在退缩内讧,最后以数十万人命演出了一场血泪”戏剧“。虽然作为后世来看,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是正确有效的,但当真正的接触这场战争中的每个无辜的百姓甚至是军人之时,才会觉得这是多么的无情与残酷。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而那三十万将士,变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我认为是双线并行。以苏州河两岸分别为线,一岸是天堂:歌舞升平,纸醉金迷,一岸是地狱,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而地狱和天堂的距离只有仅仅的53米。一开始,租界的人无论中外,似乎都在看戏,似乎这场战争与他们没有关系,对岸 ……此处隐藏945个字……儿!可怕的不是无男儿,可怕的是临阵政府的腐败无能。首鼠两端,心存幻想,又怎能坚决斗争?于是该坚决进攻的时候突然叫停,该紧急撤退的时候,又突然让部队再坚持几天。错误判断,皆基于没有丢下西方国家干涉日本的幻想。为此付出的代价是:20个德械师全部葬送在黄浦江畔,空军也折损了大半战机,海军舰只几乎全部自沉封锁长江航道,抗战初期库存的弹药装备全部耗用在淞沪之战…
有影评家总结,《八佰》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所呈现给观众的不止是战争的残酷、军人的英勇,还有丰富的社会场景、政治博弈,以及生死存亡面前的人性挣扎,是一种经过冷峻的审视与反思的爱国主义教育。
更有学者指出,《八佰》是一部反映培养中国公共精神的缩影。当时的士兵,还没有形成国家的概念,操着湖北口音,东北口音,陕西口音,河南口音,广东口音的汉子,就这么来了上海帮打仗。苏州河对岸租界的华人也不认为老蒋的军队代表国家。她们还在打麻将,跳舞,讨论老蒋走了,英国人会继续保护她们。她们眼里的老蒋,并不代表国家。
影片一开始,更多民众完全一副事不关己的架势,民众的麻木和冷漠,实在是因几十万国军在面对日军时一败涂地,甚至只要日军吼一声,就彻底溃败。然而当亲临一个个士兵抱着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对岸的吃瓜群众,内心都燃起了熊熊斗志,民众的信念与态度的改变,才是这场战斗真正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也是“八百壮士”的壮举能够超越时间感染人们的根本原因。
有一种爱国心像一种宗教,它不做任何推理,只凭信仰和感情行事。另有一种爱国心比朴素的爱国心富有理智,更坚定和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这是在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所称“理智的爱国心”。
在侵略和反侵略的斗争中,公共精神也在不断发育。这种精神激发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感。老百姓开始慢慢的理解了一件事,我们不是上海人,不是湖北人,不是东北人……我们是中国人。如果说八百壮士在当时是一场秀,那么这场秀最大的作用不是秀给国际友人,而是给当时人民树立了保家卫国的丰碑。以致后来,那个最初卖情报的记者、杜月笙手下的混混排队签生死状,冒着狙击闯桥;同样的一支部队,同样的88师士兵,在抗日战争中溃败窝囊,却在抗美援朝中神勇善战,屡立战功。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是为国而战,为家而战!
电影毕竟是电影!四行仓库大楼今天依然矗立在苏州河畔,弹孔及战火的痕迹依然,历史的记忆依然。战争因何而起?英雄为谁流血?历史和现实交织!家国情怀,个人的命运永远与国运紧紧相连,唇齿相依。
大国博弈,优胜劣汰,将伴随着我们民族复兴的全过程,斗争只会越来越尖锐,环境只会越来越复杂。而今,在面临依然嚣张跋扈的列强的步步紧逼,任何国民都无法置身局外!无论是对香港的制裁,对华为的打压,对字节跳动的“霸凌”,科技战,联手打压和攻击频频加码。
所幸,现在的中国,再也不是当年的中国,现在的中国人也不同于当年的中国人了!放弃幻想,秉承血性,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不断充盈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内生动力,外辟新局,以发展求得竞争的主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电影八佰观后感个人心得感悟范文四
电影开场就布局了两个场景,充满和平和喧嚣的苏州河对岸以及形成强烈鲜明的宛如废墟,荒无人烟的四行仓库。很明显,河的一端是充满希望和繁华的“天堂”,而另一端则是遍布残缺楼房,荒凉的“地狱”。
我想,影片中贯穿全程的一个线索,就是白马。白马的出现,是四行仓库人们心中的一道光,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白马的白,新,亮和四行仓库的黑,破,旧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在四行仓库这种黑暗,破旧,充满绝望的逆境中有了一丝照入的希望。这也象征着人们内心开始从对死亡的畏惧转换成不惧艰险,奋勇向前的决心。而最后,纯亮雪白的白马,身上染上了鲜血,在路上奔驰,这难道不是人们用献血染成的希望吗?希望从头到尾都没有消失过,反而因为人们的英勇奋战,不惧艰险更加熠熠发光,重燃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唤起人们心中的家国情怀!
影片从开始到结束,展现了我军几百个人防守四行仓库四天的经过,见证了士兵们从刚进来的稚嫩敏感到了成熟勇敢的蜕变。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害怕死亡的那一面,但是当家国破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所有害怕都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有满腔热血。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团附谢晋元在面对坚持防守两天和升起国旗面对日军更加猛烈的进攻时,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显然,在谢晋元眼中民族荣誉感和唤起民族危亡意识比单纯的防御更有效。而之后用鲜血护住不倒的国旗,也正向河对岸展示了正如何香凝先生所说: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的壮言。
而影片最后,接到了撤退命令后,在日军的猛烈射击下,四行仓库的士兵撤离到对岸的途中,我们也看到了对岸人民密切注视着民族同胞的生死存亡,纷纷献出自己的努力,这一过程也是唤醒民族同胞同仇敌忾,团结对外的高潮。尽管看似并不成功的撤退,却带来了最成功的结局。士兵们所展现的精神给中华民族的病打了一剂良药,只要有活着的士兵冲出重围,就能唤起部分中华民族的精神意识,而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这种意识势必是大势所趋,也势必会带来最终的胜利!
电影八佰观后感个人心得感悟范文五
首先感谢这部电影告诉了绝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的一件抗日英雄事件,《八佰》源自抗日期间淞沪会战最为惨烈的、悲壮的一战,详细战役前后详情也是我等国人需要了解铭记的。
很是惭愧因为这部电影我才知道这场我国实际参战420人的战役,英雄先烈需要被铭记,因为有他们的前赴后继才有我等才有现在的生活。影片通过一河之隔的景象,将地狱与天堂
呈现在观众面前。
当看到先烈隔窗望向河对面繁华景象时,我眼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他们看的不是河对面,他们看得是现在我们安定繁荣的生活,这是支撑他们慷慨赴死的信仰,
因为他们坚信积贫积弱、节节败退的中国终有繁荣昌盛的一天。而今天的中国又有多少人能够体会他们当时慷慨赴死的勇气和名族荣辱感。
突然想起川军抗日英雄苏国章回忆的那段对话
“去死,怕不怕?不怕!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国家”,打败仗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人失去名族认同和丧失国家荣辱。正因为在国家名族在最危难的时候有这样一批慷慨赴死的先烈才唤起更多的
国人从麻木中投身名族救亡。爱国不仅仅是用一两部国产手机和看一两场电影,爱国更需要更全面的传承,国家需要强大,就像电影中河对面的外国租界,当时欧美的发达可以让他们免受战乱之苦
可以喝着咖啡洋酒“欣赏”着国军将士顽强的抵抗。四百多个将士清楚的明白对抗几万侵华日军何止以卵击石,又怎能阻挡日军铁蹄,他们为国家打的是精、气、神。我希望中国媒体多报道更多真实
抗日事件、更多英雄事迹、更多真实的抗日影视。少整些胡编乱造的“抗日神剧”毒害后代,甚至过度消费及娱乐化抗日等侵华事件,让子孙后代清楚的真谛抗日没有那么多轻而易举,更多的悲壮和掺烈,才是对民族和国家负责。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电影八佰观后感个人心得感悟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