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新版多篇)

时间:2025-07-27 08:53:45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新版多篇)

导读: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 篇一

关键词:恋爱观;艺术类大学生;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227-03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的。”千百年来追寻这种甜蜜的痛苦却是人们永恒的话题,同样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也希望爱神之箭能够射中自己。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大学校园里的恋爱已经揭下了以前那种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面纱而变得开放起来,尤其是在以网恋为主题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大学校园里流传之后,网络对大学生的恋爱开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湖南工业大学2006年公布的大学生谈恋爱的比例中,艺术类学生谈恋爱的比例为70.0%,远远高于文科类学生和理科类学生。观念决定行为方式,恋爱也是如此,因而,以艺术类学生为例,对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观的方法论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艺术类学生特点及其恋爱观

由于艺术类专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的艺术类人才是真正潜心于搞艺术创作、艺术设计的人才,因此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置身于常人之外而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境界中,这样长期的艺术创作使艺术类学生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因此艺术类学生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点。

首先,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艺术类学生追求时尚,个性化、风格化表现尤为突出,这是艺术有别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显著特点。在社会中强调个体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背景下,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是从个体本位出发的,一切从个人的感悟出发,更加容易形成艺术类学生个性突出、自我意识强、崇尚自由的特点。艺术类学生倾向于通过周围环境中的客观现实以及细节来体验世界,依据自己的主观感觉作出决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独处,较为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通常从对信息、思想的反思中获取能量。在日常生活中,艺术类学生往往是穿着比较时尚、前卫,求异心理比较突出,希望能够不流俗。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在行为表现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表现出随意、散漫。

其次,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艺术类学生专业情结浓厚,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许多艺术类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专业的学习,并且非常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甚至认为“没有艺术就没有生命”。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进入大学学习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要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相应地,绝大部分课余时间也就被专业技能的训练所占用,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另外,艺术类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需要支付其他专业学生所不需的高额培训费。攻读艺术类专业的学费高于其他专业,而且艺术类学生购买学习用具、出外写生、实习也需要一定的费用,因此艺术类学生的经济压力相对重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部分学生只能通过自己兼职或者其他方式来支付自己学习的费用。

最后,艺术类学生的思想特点。艺术类学生的政治立场是坚定的,但是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艺术类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教育更加排斥,对时事不关心,理想信念淡化,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比较淡漠[4]。

由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呈现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恋爱比例高与恋爱动机的多元化、功利性。由于艺术类学生追求时尚,会认为不谈恋爱是没有跟上潮流的表现,所以进入大学之后,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容易谈恋爱。近两年来,我们在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陆陆续续与近一百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男女同学进行谈话,在谈话中发现,65%的同学在大学里都有谈恋爱,35%的同学没有谈恋爱,而在35%的同学中新生占了大多数。

艺术类学生谈恋爱除了崇尚潮流之外,也是渗入了不少物质方面的因素。按理说,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但是随着社会对差异性和多元化的提倡,大学生的恋爱思维也出现了多元化,而且渗入了不少物质方面的因素,大学生谈恋爱不仅仅是由于互相爱慕,更多的看重了家庭背景、权势、社会关系和对方的发展前途。

第二,恋爱行为的开放性。我们在与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谈话中,谈到是否接受在公共场合拥抱接吻的行为时,有30%的同学认为在公共场合拥抱接吻是个人的自由,可以接受,也不会去干涉;有35%的同学认为勉强接受这种行为,但是仍觉得不好意思;有35%的同学则表示无法接受这种行为,自己也不会这样做。

至于与恋爱对象是否发生方面,有45%的同学表示曾经发生过,55%的同学则表示没有发生过。由于西方性开放潮流的影响以及艺术类学生强调个性、崇尚自由的特点,学生的恋爱由羞涩与含蓄转向了恋爱行为的公开化,许多学生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旁若无人地做出各种亲昵动作,从校园里走向了出租屋。学生同居的现象日趋普遍,许多大学生都表示对婚前采取了接受或宽容的态度。

第三,恋爱道德的淡薄。在与广工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谈话中,在是否将恋爱对象作为婚姻的对象这个问题上,有30%的同学表示看情况,无法确定以后会与现在的恋爱对象结婚;有30%的同学表示在大学里谈恋爱不在乎长久,而是在乎曾经拥有;而40%的同学表示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蔓延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思潮所提出的质疑挑战权威的观念对学生的恋爱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强调的平等对大学生在恋爱和婚姻中追求平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导致了学生对传统的恋爱和婚姻道德进行了质疑和挑战,学生的观念和责任意识趋于淡薄,在恋爱中,个人的情感凌驾于理智和道德规范之上,更有甚者,为了自己在物质上或者是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惜破坏他人的婚姻和家庭。

二、大学生恋爱观引导的方法

(一)艺术类学生恋爱观存在的误区

从上文对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的概括中,可以看到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首先,恋爱动机的错误认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了解爱情的真谛,有些是出于生理需求而恋爱,有些是出于物质需求而恋爱,还有一些学生是出于攀比心理而恋爱。第二,在恋爱心理方面的错误认识。有恋爱从众心理、好奇心理、游戏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占有心理、焦虑心理等等。第三,恋爱行为的错误认识。将恋爱归结为个人问题,忽视了恋爱的社会属性,只关注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人之所以成为人根本在于他的社会属性,导致了在公众场所中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等等亲昵行为。第四,恋爱道德的错误认识。由于忽视了恋爱的社会属性,因而在恋爱道德和责任意识上趋于淡薄,例如三角恋爱、傍大款、易等,不惜破坏他人的婚姻和家庭。尤其是在恋爱中的上,更多采取宽容、认同,导致同居现象增多,怀孕流产现象增多,给恋爱双方都带来身心的伤害。

< ……此处隐藏14412个字……当。这时我说,马克思认为爱情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我们不应该躲避爱情,但也不应该过早地步入爱河。记得上大学时一位教授说过,大学生谈恋爱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经济基础,二是对彼此及双方父母负责的态度,三是有正确的爱情观。同学们现在正处在求学阶段,以上三个条件不能同时具备,所以我们不可在没有做好准备时就赶时髦地看别人谈恋爱自己也谈,那样不仅不能收获美好的爱情,也会因此影响了个人发展。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 篇七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122-01

关键词:《美丽心灵》;淡欲;宽容;真爱

一、淡欲的心灵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里,主人公纳什和所有初入大学的学子一样,相信自己的天分。他恃才傲物,不去上课,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在窗户的玻璃上涂写繁复的公式,在校园里旁若无人地观察鸽子的争食,画下谁也不明白的图案……纳什像一切对事业成功雄心勃勃的人一样,自我中心,赋予自己从事的研究以强烈的使命感;他希望自己是一个英雄,用自己深爱的数字和逻辑拯救世人。

不懈的努力使纳什得到了回报,他随之撰写出了关于博奕论的论文《竞争中的数学》,大胆地将现代经济之父亚当。史密斯的理论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使这个已经被人们接受了150年的思想突然变得陈旧过时。然而对成功的过度欲望最终让他的研究陷入瓶颈,并身患精神分裂。

纳什开始接受药物和电击的残酷治疗,经历了因此造成的工作和生活的低谷阶段,但在妻子和朋友的无私关怀下,他凭借坚强的意志最终认清了生活的幻象,尽管那是让自己得到满足的成功幻象,尽管认清它们犹如摧毁了生活的支撑。更加痛苦的是,三个幻象一直跟随纳什,但他学会忽略,告别心中一直以来的欲念。

欲念远离,繁华褪尽,纳什也终究变成了普林斯顿的传奇,成为受学生尊敬的纳什教授。年少时,纳什在学校的茶餐厅看到一个白发老人接受同事们代表至高崇敬的随身携带的钢笔,从此以后,他就再没有去过那里,那里是他内心最深的渴望。人生中第二次踏入那里,却是在纳什的暮年,在被告知得到诺贝尔奖的时候。纳什只是微微一怔,轻轻地问前来通知他的诺贝尔委员会成员,你知道,我是个疯子。意识到自己是疯子的天才,抛却了欲念,最终站在诺贝尔的领奖台上,成为必须受到尊重与仰望的形象。

二、宽容的心灵

渴望成功的人最惧怕就是失败,所以纳什对对手汉森的态度一直都不友好,对汉森的嘲笑、责问和挑衅使彼此的竞争充满火药味。他在最终的竞争中胜过了汉森,得到了所有人渴望的职位;在选择助理时他不顾导师的推荐,拒绝了汉森的加入,但汉森还是参加了纳什的庆功宴,这时的汉森虽但没有因为失败而失色,反而因为宽容一举让人们刮目相看。后来纳什身患精神分裂,大学和研究是他唯一渴望的地方,汉森不计前嫌竭力帮助纳什重新有机会进入普林斯顿,让纳什在这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之中找到安慰,尽快康复。

同样的宽容之心也来自于一直为纳什敞开大门的普林斯顿大学。纳什,这个精神病患者在普林斯顿大学美丽的校园里,几乎“毫无作为”地生活了三十年,却从未遭遇过问责式的考核和劝辞。显然,普林斯顿大学绝无想到他能创造什么奇迹,它这样做,仅仅是例行了一种宽容和优雅的价值传统,仅此而已。

没有朋友的宽容相待,没有母校的温暖宽阔的怀抱,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就没有对人类产生深远影响的博弈论,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说,美丽的心灵一定得是宽容的。

三、真爱的心灵

这部成功的影片中真正打动人心还有艾丽莎带来的动人的爱情。纳什的遭遇让艾丽西亚吓坏了,她挣扎在被毁天才爱的重压下。但是艾丽西亚仍然在她爱着的男人身上发现了他的超凡魅力,这也是支撑她对他承诺的源泉所在。正如舍勒所说“价值只对于感知价值的行为来说才是可以达到的”所以,爱是价值的真正发现者,“爱使被爱对象的真正价值发出闪光” 爱是人们能够真正看得见的行为,它使被爱的人和物能够依照它们的充分价值显现出来。受到妻子那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忠诚的感动,纳什最终决定与这场被认为是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的疾病作斗争。爱丽莎,一位怎样伟大的女子,与自己的“精神病”丈夫相伴终生,不离不弃。在影片的最后,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纳什在人群中寻找到了他的妻子,“I am only here because of you, you are the only reason I am, you are all the reason。”

舍勒认为,价值是透过情绪的直观而不是理性的直观,在偏好选择之中,在爱与恨中,显示给我们的。与理性主义者认为一切感情都是主观的相反,在舍勒看来,有大量感情具有客观的性质。为了说明这一点,他把感情分为两类:一类是心理状态的与外界没有任何关联的感情;一类是与外界有某种关联的感情。后一类感情具有意向性质,它们指向某种实在的对象。在这类感情中,对价值的感情在价值认识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类感情直接指涉价值对象,价值就在这一指涉的过程中显示给我们。在与价值相关联的感情中,舍勒着重分析了爱。爱是一种自发的行为,爱之所以能成为爱,只因为在爱的意向对象方面闪现出某种价值。这种价值不是经过对爱的这一行为的反思或后思获得的,而是通过实行爱这一行为获得的。“价值只对于感知价值的行为来说才是可以达到的”所以,爱是价值的真正发向着,“爱使被爱对象的真正价值发出闪光”爱是人们能够真正看得见的行为,它使被爱的人和物能够依照它们的充分价值显现出来;而把握价值就包含着对所有别的东西的理解。所以,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以感情为基础的,爱则最为深入地打开了世界。这样一来,谁越是有爱,就越能发现价值,世界对于他也就越有意义。真爱是妻子不离不弃,悉心照顾纳什坚的根本理由;真爱也是纳什坚持到最后的根本理由,美丽心灵离不开真爱的填补,美丽心灵需要真爱的滋养。

四、结论

本论文从影片所反映出的淡欲、宽容和真爱的西方价值观对影片作了深入解读。主人公因对成功的过度渴望而最终罹患精神分裂症,但在后来与病魔的顽强斗争中,纳什最终抛弃欲念,专心研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正说明了淡欲使人成功,淡欲使心灵美丽。同时朋友和母校对纳什的康复起到巨大作用,汉森的不计前嫌,倾力相助;普林斯顿大学始终向纳什敞开大门,使他的孤寂、痛苦的心灵得到了莫大的归属和安慰,这无不体现出西方价值观中优秀的宽容传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纳什的妻子,她几十年来对纳什不离不弃,默默奉献着坚贞不渝的爱情,最终帮助纳什实现人生的理想,她的真爱是美丽心灵最生动的写照。至此,本论文提出:《美丽心灵》是西方价值观中淡欲,宽容和真爱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卢风,《启蒙之后:近代以来西方人价值追求的得与失》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2]施太格缪勒著,王炳文等译《当代哲学主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3]万俊人,《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新版多篇)范文。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新版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