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精品多篇】

时间:2025-05-15 08:52:50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精品多篇】

【说明】《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篇一

原创: 刘婷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一篇文采绚丽、描写非常细腻的人物传记,从眉毛、耳朵、胡子到后面的眼睛,采用很多的修辞,极尽夸饰、铺陈之能事,字里行间都是对于这位文学大师的敬仰。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要想读懂它,并不是易事,因而需要对于托尔斯泰背景的了解做支撑,所以我选择从托尔斯泰的生平切入。

导入:同学们,今天要给你们介绍一位文学大师。他出生在俄国,家族有煊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因而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但是他的一生却受到他身份的困扰,感到非常的痛苦,那你一定很好奇,为什么呢?好,老师告诉你,因为他非常渴望改变俄国的农奴制度,去改变黑暗的社会现状,这样的信仰决定了他这一生注定很痛苦。他一直在践行自己的信仰,放弃了上流社会的风雅和排场,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影响到了他的生活,夫妻分家,并在分家后将自己的财产无条件捐出。这样的他必然会受到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他是统治者眼中的危险的炸弹,但却是民众心中的一座丰碑。说到这,你们知道他是谁了吗?

学生摇头

好,那老师再给你补充介绍一下,对于资产阶级虚伪腐化的认识和批判,对自身信仰的追寻和探索,使得他痛苦不堪。他曾经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躺在异乡的小火车站长家的小床上,他的遗言没有留给妻子儿女,而是说了四个字:“我爱真理”。他生前放弃了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死后更是安静体面,在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也没有十字架。所以,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文学大师受到茨威格如此之高,今天就让我们近距离走进这位文学大师去感受一番。

走近托尔斯泰(1-5)

托尔斯泰是个贵族,是个世界文豪,可以说在当时也是个响当当的明星,那你想象一下,你觉得托尔斯泰会长什么样子呢?请把他的。外貌描述给老师,好吗?

生1:我觉得他应该是打扮的很绅士,很有风度。

生2: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个很文质彬彬,一看就能看出来文学气质的一个人。

这两位同学说的很好啊,那真正的托尔斯泰我们无缘得见,那我们只能通过茨威格的文字描绘去证实我们的想法了。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长什么样,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默读课文)

怎么样?茨威格描写的托尔斯泰和大家想象中一样吗?

生:不一样,太邋遢了!

好好好,我听到有人说太邋遢了,那你能在文章中能找出茨威格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请找出文章中的那句话。

生:“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非常好,这里茨威格用了四个词语来形容托尔斯泰的肖像,我们再来齐读一下。

生齐读。

这几个词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相貌,在语体色彩上是褒义还是贬义?

生:贬义。

哪个词语贬义色彩最浓?

生:粗鄙

我们一般会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一个人吗?

生:不能

我们来看这个词,就是一个普通人我们也不能用这样的词语随便去评价人家,更何况用来形容一个文学大师呢?而且茨威格似乎还想把人们对托尔斯泰的不良印象无限地加深,()他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比如他提到了另一个俄国人——

生:陀思妥耶夫斯基

好,我们找到这段话,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好,那我想问大家,为什么要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呢?

生:对比,为了突出托尔斯泰的丑。

非常好。那文中还有类似能起到这种相同效果的描写吗?

有。还写到了见托尔斯泰的人没见之前和见到后的心理落差,以此来表现托尔斯泰相貌实在丑陋。

非常好,那这是什么描写方法呢?

侧面描写

不错,除此之外,我们在文章中还可以找到很多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比如用到了修辞。生:有比喻,有夸张的修辞。

好,现在来找文中的修辞,然后赏析它。

师生活动:找出了第一段中的比喻、夸张修辞的句子,每找到一处就分析好在哪里

师:同学们不仅找到了句子,还说出了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第一段话确实句句用修辞,老师建议大家来一起来齐读这段,感受一下茨威格的语言魅力。

走进托尔斯泰(6-9)

好,我们再仔细地读这些话,然后按照茨威格的描写给托尔斯泰画幅像吧。(画图特点:没有眼睛)请同学们评论下我的画?

生:太丑了。

对,非常丑,而且我们还能直观地看到,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还没画完,大家注意到了吗?

生:眼睛。

是的,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没有画眼睛,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在第五段之后都是在写眼睛。

非常好,那我们来看接下来的眼睛。现在我们按照之前学过的新闻特写,把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找出来,然后改成一段新闻特写。

(学生整理,老师指导)

大家整理的非常棒,那我想问,你认为这双眼睛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非常有神采,尖锐犀利。

(等)

好,用大家的话来说这双眼睛是犀利的、锋利的、尖利的、锐利的,同时又饱含丰富情感。老师又发现一个问题,茨威格比较喜欢托尔斯泰的眼睛。描写眼睛和前面的肖像在感情色彩上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面是贬低,后面写眼睛,是充满赞美和喜爱的。

那看来作者重点描写的还是托尔斯泰的眼睛呀,这种先丑化后美化的写法叫什么呢?

欲扬先抑

非常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了解这种写法,先抑后扬,很明显,茨威格是想要着重告诉我们托尔斯泰的眼睛的魅力,开头我们还说过茨威格明明给了托尔斯泰很高的评价,那我们留个思考问题,为什么要用大篇幅写眼睛,为什么会给托尔斯泰这么高的评价,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课堂教学小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需要一直是我认为的备课的起点。那么,从托尔斯泰的生平进入课堂,先让学生对人物有个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为解读课文打基础。接下来,努力引导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实现作者预期的表达目的。并通过对比,从平凡甚至粗鄙的长相中,凸显眼睛的特点,顺势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此处隐藏8561个字……泰》优秀教案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课时:

3课时

四、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1、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2、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3、精读文本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1-须发2-面部轮廓结构3-面部特征4-长相5-拜访者的态度。)

1)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泡沫——喻鬈发;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2)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5)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4、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2、感悟文本

精读6-9段:(都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

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

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3)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关键语句的分析)

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A、“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

B、“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C、“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4)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幸福”的含义)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第三课时

课后习题和作业的讲评

托尔斯泰生平介绍补充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精品多篇】范文。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