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谈美育与德育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谈美育与德育 篇一一、美育
谈美育与德育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和使用的,他认为美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的观照、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人的心,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其实作为美育的教育思想和实施,早就存在于古代诸多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之中。而在我国的历史尤长。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乐(yue)”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他在《论语·泰伯》中说人的品性“兴于诗,主于礼,成于乐。”荀子也同样强调主张美的教育,他在《荀子·乐论》中说:“乐(yue)者,圣人之所乐(le)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yue•)而民和睦。”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家王国维、蔡元培都曾大力提倡美育。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蔡元培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教育文选·美育》)他还提出了学校要“体、智、德、美”四育并行的教育宗旨,对近现代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新中国的教育继承了我国历代重视美育的优良传统。但是,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真善美与假仇恶往往鱼目混珠,美育尤其是学校美育实际上是名存实亡。粉碎“四人帮”后,美育又提到了与德、智、体、劳同等的位置。近几年来,应试教育这根无形的指挥棒把千军万马引向升学的独木桥,于是,美育在许多的学校已形同虚设,甚至被忘得一干二净,原因是考试一般不涉及美育的内容。不仅如此,由于多年来人们对美育的疏远,多数人把学校美育简单地理解为在课表上开设一两节音乐课和美术课(而且这课也一般不上),这样,就使得美育在许多学校里是不仅实亡,而且名也不存。
学校美育虽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但是却是一种能力教育,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美学家的言行都充分证明了。而近几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对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育观的否定也对我们该如何对待美育以极大的启示,特别是如今坚定地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证明了学校美育不仅仅只是一两节美术课、音乐课,也不是个别学科的简单渗透所能替代的,而应该作为一门与德、智、体、劳既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课程。加强学校美育势在必行。
二、当今学校学生思想状况和德育的困惑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文革间的只强调“红”而忽视“专”固然是错误的。今天,如果我们只强调“专”而忽视“红”也是不恰当的,因为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知识,不塑造其心灵,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堪忧,其原因何在?一是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导,使有些学校淡化或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走上了一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死胡同。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学校德育的内容死板,方法单一,偏重于苍白无力的说教,很难被学生接受,更难抵御社会、家庭中的一些反面教育的影响。现今的小学、初中,大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班会、团队活动课,制定了一系列的学生守则、行为规范,但其内容大多是学生要怎么样,而不许或严禁怎么样等等,这样学生往往无法接受,不愿接受,或者表面接受而内心不接受。因为你在思想品德等课上和守则、规范中的规定学去做的,对学生不一定有吸引力,而禁止学生去做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当然
三、美育与德育 会产生令不行,禁不止的教育后果。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彻底改变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沙漠缺少绿洲一样就枯燥单调,没有生机。爱美,是人之常情,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便体现了人们对美的渴求与追求。正因为如此,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在沿着美的踪迹,拍摄美的倩影,探求美的秘密,谱写美从美学的角度讲,德育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说服、教育、管理、影响、感化等多种方式去把学生塑造成为美的人,使他们既具有相貌、体态、服饰、行为、风度等方面的外在美,也具有精神品质、心灵和情操等方面的内在美,而且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应是德育主要目标。由此看来,学生爱美的本性和德育的主目标应该说是一致的,与美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关键是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是否研究学了生的心理,是否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最好的做法应该是让美育与思想教育联姻,用美去引起学生心灵的沉醉于神往。的乐章。对美的追求体现在每一社会,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同样也时刻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当中。
高尔基说,按天性说来任何人都是艺术家,都想把美带进自己的生活。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对美的理想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面貌、衣裳、心灵都应该是美的。”而美育正是培养人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最佳途径。 美育与德育、智育等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它具有形象性,利于认识和理解;具有情感性,容易以情动情,使人们从审美中受到陶治和教育;具有愉悦性,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愉快,在享受中受到教育。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外表美更有内在美的人才,必须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
当然,美育和德育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也不是相互代替。如果我们简单地把要求学生做到的说成是美的,禁止学生做的说成是丑的,要求学生去追求美的,摒弃丑的,同样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要想运用美育的手段以达到德育的效果,首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认识、鉴赏能力。爱美,是一回事,但在生活中,我们是否能够善于发现美,却又是另一回事。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我国南朝僧佑的《弘明集》中讲述了一个“对牛弹琴”的故事:很古的时候,有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弹得一手好琴,闻名于世。有一天,他看见一头牛正在吃草,就想弹几个曲子给牛听听,于是他拨动琴弦,先弹了一支清角之操,尽管他弹得是那么娴熟动听,可是牛只是低头吃草,毫不理会。后来他又弹了简单的曲子,一会拨弄蚊子的叫声,一会拨弄小牛的叫声,那头牛竟竖起耳朵,停止吃草,摇着尾巴,留心地倾听着。 罗丹的话和“对牛弹琴”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美学道理:不同的人,不同的物,对美的认识、感受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美育,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美的能力。让他们正确地辩别美和丑。有的学生爱着奇装异服,那是因为他(她)觉得奇装异服就是一种美,你去禁止他(她),他(她)会觉得委屈,不会接受;而你要是培养和提高了他( ……此处隐藏12970个字……社1984年版,第137页。转引自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62页。
第 8 页 共 8 页
美育散谈(定稿 篇五美育散谈
一、美育的历史
美育的历史几乎同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原始社会的巫术同时也是初民的美育手段。“乐”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书”是学习书写,除了实用的目的,也包含书法艺术的因素。“射”“御”是练习射箭与驾车的技术,在体育和军事训练之中也包含有体态气度的美化训练。“礼”除了统治阶级道德观念的灌输之外,也包括仪表美、行为美、语言美的培育。以后,无论是两汉的赋,魏晋南北朝的辩谈、书画与雕刻,唐宋的诗词,元明清的戏曲与小说,还是历代的建筑、园林、工艺品,都对人们起着广泛的审美教育作用。在中国近代的民主主义革命中,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也很重视美育问题,如蔡元培继承中西美育传统主张,曾就美育实施问题大声疾呼,陶行知(1891~1946)创办的“工学团”与“育才学校”也都十分重视美育。
在西方,雅典教育制度中包括缪斯教育和体育。缪斯是希腊神话中司文艺的女神的名字,缪斯教育是综合性的文学艺术教育。在体育中,希腊人重视身体的健美和动作的优美。希腊还有雄辩术,它的主要目标虽是发展智力,但也包含语言美的训练。希腊的教育和美学理论都强调“美德”,即美与善的统一。中世纪的欧洲虽然贬低艺术,却仍然利用教堂建筑、教堂音乐、圣像画、宗教雕塑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的教育主张是培养“完人”,课程中包括智育、美育、德育、体育各种因素,强调音乐与图画对儿童教育的巨大意义,提出了“从游戏的快乐中来学习”的思想。在18世纪的法国,J.-J.卢梭主张“自然教育”,反对理性的强制。他特别强调触觉在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各种游戏和绘画活动对于发展视觉有重大意义;他也要求发展听觉,训练儿童歌唱和欣赏音乐的能力。18世纪末,在德国兴起了狂飙运动,其代表人物J.W.von歌德、J.C.F.von席勒都推崇个性解放,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席勒的美育思想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在《美育书简》中想要证明,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审美教育,他把人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定作他的审美理想,要通过美育来变革社会,达到人的解放。他说:“道德状态只是从审美状态发展出来,而不能从自然状态发展出来。”“想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再没有别的途径。”“从审美的状态到逻辑的和道德的状态(从美到真理和义务)的步骤,比起从肉体状态到审美状态(从单纯盲目的生命到形式)的步骤要容易不知道多少。”席勒认为,纯粹道德的生活用理性压制感性,使生活拘谨枯燥,而在美的艺术中,感性和理性能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融洽,他把理性与感性的这种自由结合状态称为“美的心灵”。按他的看法,审美活动能为人的智力生活提供高尚情操,使人不知不觉地接受道德观念。在他之后,德国的F.W.A.福禄倍尔(1782~1852)建立了新型的幼儿教育体制,他是幼儿园的创始人、儿童积木的发明者;英国的J.拉罗斯金(1819~1900)和W.莫里斯(1834~1896)提倡向青年学生和广大民众普及高尚的艺术品以力挽现代社会中审美趣味的堕落。以后又有德国艺术教育家朗格和H.闵斯特伯格(1863~1916),美国美学家门罗和英国美学家H.里德,相继提倡学校与社会的艺术教育,并进一步开展审美教育理论的研究。在苏联的美学理论与教育理论中,也把审美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在当代的欧美各国,审美教育已成为国民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美育的设施
审美教育的设施可分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三大范围。
学校美育 幼儿园的课程中,美育应占较大比重,例如游戏、唱歌、舞蹈、泥工、纸工、图画、讲故事、演童话剧等,都要通过各种审美的形式发展运动觉、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及把握整体结构、领悟情感意蕴的统摄力。在小学里,除了设有音乐、图画、手工等美育课程和课外的社交、劳动、美育活动以外,在其他各门课程中,象品德、语文、数学、常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等课程中,也都应渗透审美教育的因素。到中学阶段,随着智育课程的扩充,德育课程的加深,美育的范围与深度也应随之增进。除了音乐、美术、文学、戏剧欣赏的课程以外,对各种知识领域都可以提高到审美的高度加以阐发。例如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与感人事迹,数学知识结构的严密秩序与逻辑和谐,物理学中的光谱与色散,化学中的晶体结构与分子结构,生物学中无限多样的形态特征与进化规律,天文学中的穹宇星空,气象学中的云霞风雷,只要教师画龙点睛,就能使学生趣味盎然,心旷神怡,大大增强奋发自强的律已情操与热烈旺盛的求知欲望。进大学以后,除了有文学与各门艺术的专科以外,在文、法、理、工、农、医各科及综合性大学中,仍然应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各类文学艺术的欣赏或自娱,使每个大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建设人才。并且,各级学校的环境、校舍、设备、装修、也应当尽可能予以美化,整齐清洁。 家庭美育
居室庭院的布局陈设应整齐清洁,容纳建筑、园艺、绘画、雕塑、书法等各门类艺术的丰富成果,家庭成员在相处相待中应杜绝一切暴虐、辱骂、欺诈、伤害,无论长幼男女,一律互尊互爱,并创造条件全家共同欣赏诗歌、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品。每个个人最初受到教育是在胎内,母亲的身心处在美的状态中,对胎儿的身心健康有良好的影响,所以美育应从胎儿期就开始。到婴儿、幼儿教育阶段,全面系统的美育对早期智力开发与品德塑造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并且应当注意到,这阶段的美育不应片面侧重视觉、听觉的被动印象或内化体验,而应通过视听更多唤起孩童肢体与言语运动器官的主动活动,将积极的自发活动纳入美的形式,以使其及早形成人类水平的实践主体。劳动教育在家庭美育中也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美育的核心不在消费性而在生产性,使生产性活动合乎美的规律,不仅可以使家庭成员自然地互相团结,而且能启发每个人在劳动中自尊自爱,把劳动作为生活的需要来享受。 社会美育
社会美育是一个十分广阔、重要、内容丰富却又远未受到足够重视的领域。通常人们注意到的,只是市容的美化与绿化,交通的井然有序与通畅,街道清洁,空气新鲜等等,而工厂、农场、企业、事业等生产单位与服务部门劳动条件的不断改进,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有益身心健康,是社会美育中分量最重、影响最深的方面,消除劳动过程中的技术异化,使任何劳动者都既不负牛马之役,又不疲于伺候机器,而能逐步成为自动化机械体系的监督者、维护者、驾驭者、管理者,这是社会美育应当长期自觉追索的理想目标。明确围绕这个核心,各种社会文化教育设施才能获得新生,充满生机。各种游乐场所、文娱节目以及报刊杂志都应当贯穿美育原则,提高审美趣味,开拓美育样式,丰富审美内容,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在各种公共文化设施中受到美的熏陶,随时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实践能力。随着业余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广泛开展,在学校美育中得到系统化发展的各种方式、方法、措施与手段,也将愈益渗入社会美育,成为社会美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谈美育与德育新版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